【好日。誌】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青年翻轉,氣候問題無國界



青年氣候聯盟,非營利組織,長期關懷氣候變遷問題



傍晚六點,正值下班時間的尖峰時段,忠孝復興SOGO店外,許多上班族拎著公事包,正在匆忙趕路。店內,三三兩兩的學生或坐或站,嘈雜的人聲此起彼落,我們穿過人潮,來到商場的另一頭,還在擔心是否能找到今天約訪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一回頭,卻看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國際專案負責人趙威翔坐在商場一角,專注的看著筆電。

「抱歉,稍等一下,幾位夥伴都還在路上。頂著短髮,一身便裝的趙威翔邊快速打字,邊露出歉意的笑容,招呼我們坐下。簡單寒喧後,趁著點餐的空檔,威翔收起資料,向我們娓娓道來「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創辦過程。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創辦緣起

2008年,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創辦人張良伊在因緣際會下參與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驚氣候變遷資訊之豐富,遠遠超出台灣,而各國青年在國內、國際上串連為氣候變遷議題發聲,更是在台灣聞所未聞。回國後,張良伊興起了成立「青年氣候平台」的想法。經過幾年的籌備與奔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在2012年登記立案,正式成為一個NGO組織,發展到現在,組織內的活躍成員約有三十位,也在網路上架設了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的粉絲專頁及官方網站,在網路上擁有約萬人關注的人氣。
別看現在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營運與組織看似順利。在草創時期,可是經歷一段篳路藍縷的艱辛過程,特別是在每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更是感受到臺灣與其它國家在氣候資訊上的差距。「聯合國的氣候變遷會議,每年都會召開,台灣青年去的時候,發現其它國家早就有在關心氣候議題,而且青年特別活躍,例如英國他們有自己的英國青年氣候聯盟,在會場上對政府施壓,要他們提出更好的氣候變遷政策,那時後大概2008年吧。去的時候創辦人真的發現台灣人對環境這方面非常冷感!」陳膺帆認真說道 。

我們是受害最深的國家 自己卻沒什麼感覺

膺帆的話不禁讓我想起,剛剛經過的商家中,許多電視正在熱播蘇迪勒颱風的新聞。螢幕中,台北市長柯文哲正與中央互槓,雙方聲嘶力竭地互相責怪、卸責。風災過後,留下遍地的垃圾與爭議,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地方政府和中央互相究責,卻鮮少政治家跳出來指出這次風災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未來如何改善的規劃,亡羊補牢是台灣人面對風災的方式,卻鮮少有未雨綢繆的態度。

膺帆說起自己加入的原因:「當初之所以會加入,就是因為覺得台灣面對氣候變遷其實很脆弱。氣候變遷或環境破壞這個詞已經不是口頭上講講,而是能真實的感受到。我想我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年輕世代是更大的受害者。氣候變遷已經影響很大,但我們還是不太有感,大家應該為此付出更多心力。」

從國際參與到在地行動

有鑑於台灣民眾長期對於「氣候變遷」的冷漠,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希望能將許多關於「氣候」的資訊普及化。在這之中,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也經歷了幾波轉折與調整,「以前的路線是國際參與,但去年改組之後,我們希望可以強化在地行動,現在就不像以前那麼強調國際參與,改組後,希望可以做政策研究,篩選重要議題,看之後能不能做出一些主張,並串連其它環境團體。在以前是想把國外資訊帶回來,現在是不僅帶回來,還要在地做擴張,台灣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問題。」李彥麟說道。

雖然目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方向已逐漸往在地行動調整,但說起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過程,李彥麟臉上仍難掩興奮之色:「那裡就是一個氣候資訊大爆炸的場合,大家都在交流,各國青年、非政府組織都在那裡發他們的傳單,宣揚他們的主張。來自世界各地的談判代表、媒體、NGO觀察員都會在那裡。」

在出發前夕,創辦人張良伊給了每個人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你可能無法改變世界,但是你會是被改變的那一個人。」確實,每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進去組織、參加會議,但不約而同的,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回來之後會覺得說,關心這個議題的夥伴很多,我不孤單,我們只是參與國際的管道比較少。」李彥麟認真地說道。跨越了國際的藩籬,這群台灣青年開始將參與過程中累積的能量,帶回台灣。

政策研究部的胡平楷説:「在地實踐的內容,一部份是政策研究,一部份是校園行動。例如六月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我們會研究這些政策。另一部份是校園,我們會從校園出發,把政策研究的東西散布到校園讓學生知道,或是從校園凝聚力量去行動。我們會在校園裡辦工作坊或講座。我們每年也會辦氣候變遷營隊,如Taiwan Power Shift,讓各高中、大學青年報名參加。

除此之外,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也開始號召青年,開始走入地方、探訪在地的環境故事,例如前陣子的六輕考察,「我自己去的時候,那邊有個伯伯帶我們看當地的土地污染與水汙染,也提到當地的產業原本是養蚵,雲林早年靠這個產業可以養自己養兩百年。那個伯伯還說,他們雲林自己不信那個產業。他們覺得需要外來的產業,例如六輕,可以提供很多工作機會或是比較好的薪水給他們。而我自己的感覺是,我去認識當地的情況跟居民生活習慣,其實他們當地人對六輕的了解不見得比外界深,因為他們那邊交通比較不方便,當地環團要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跑,去宣傳,告訴大家污染的狀況,這是我們很憂慮的。」胡平楷一字一句的認真說道。



一個不一樣的政策 會讓整個社會改變

對於台灣氣候的在地行動,儘管目前進程有限,台灣民眾的現況大多停留在陳膺帆所說:「講到氣候變遷,在其他國家是一個很熱門的議題,我們是受害最深的國家,但我們自己卻沒什麼感覺,也不重視。」

對於現在的執政者,幾位青年們難掩失望與不滿:「不要再預設環保議題人民不關心,不要再喊數字,什麼六三三,請提出具體的計劃,每一年的進度,以及達成什麼階段性目標,這些可以讓大家逐步檢驗的。大家現在對於空泛的經濟大餅已經無感,請執政者再提出長期目標時,也讓我們看到階段性,過程中具體的評鑑措施。再生能源、經濟發展這些東西都要能夠有一步一步的東西讓我們檢驗。」

李彥麟主張:「我認為候選人應該了解:環境的利益是多數卻分散的,不容易集結起來發出強大的聲音。經濟的、產業的利益卻是少數而集中的,容易對官員或民代施加強大的壓力。所以候選人才會有『主打環境政見在選舉上無法得分』的錯覺。但若有明智的候選人了解這點,相信整個台灣的選舉會變得很不一樣。另外,我也認為在這次的選舉上,候選人和政府應該要思考幾個大方向:第一,政府要將民間團體或環保團體視為敵人或朋友?第二,政府資訊及環境資訊要封閉、維持菁英決策的文化,或是更加擴大資訊公開、提供更多制度內的公民參與管道?如果在這兩點做出改變,提出相應的政策與修法主張,也許人民就不需要動輒上街頭抗爭。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政府已經逐漸失去人民的信任。而資訊公開和公民參與,是最能獲得人民信任的方式。」對於剛通過的溫減法,李彥麟認為:「這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畢竟溫減法是已經冷凍了九年的法案,對我們來說,成效真的太慢了。而且溫減法中就缺少資訊公開、公民訴訟和公民參與的條款,但我認為溫減法中的很多東西要讓人民協助政府一起監督,例如碳交易。而且關於氣候變遷還有更多必須立法或修法的事情,例如調適、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限分配等等問題。但目前看不到現任官員、立委或候選人從氣候變遷的角度對這些議題提出看法。對於明年的選戰,李彥麟認為:「媒體上的話語權往往都在幾個主要的候選人身上,輿論其實也是被這些主要的候選人帶著走的。如果有一位主要的候選人願意發自內心主動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環境政見,其他候選人也會面臨壓力而必須提出對等的政見,那麼選民的關切議題和整個選舉就會變得很不一樣。」此外,參與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及關心氣候變遷議題的經驗,讓李彥麟體會到:「提倡環境或氣候變遷政策,一定要擘畫願景,讓人民看到做環保的好處是什麼,而不能只訴諸道德式的呼籲。」

趙威翔也憂慮的說:「我們覺得台灣目前都只談能源,台灣是世界銀行評比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目前國內的政治討論沒有討論到『氣候變遷調適』這個議題。但這對是台灣而言是很重要的議題。這次的蘇迪勒颱風造成的災情,例如農損、自來水混濁、停電、坍方、路樹折斷等等,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前陣子的乾旱,也凸顯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但卻沒有官員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幾位青年們,非常期望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能提出相關的政見,「如果洪秀柱能把這些長期被忽略的氣候政策提出來,民進黨和其他政黨的候選人一定會有壓力,會形成良性競爭。這才是我們所樂見的。」

青年氣候聯盟粉絲專頁

青年氣候聯盟網站


訪談撰文:晴天蝸牛志工團【好日。誌】採編小組


真誠過生活,日日是好日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 的年輕人們憂心的說:「氣候變遷或環境破壞這個詞已經不是口頭上講講,而是能真實的感受到。我想我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年輕世代是更大的受害者。氣候變遷已...
Posted by 好日。誌 on 2015年9月22日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