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誌】薛博聞─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大自然與我們的環境



薛博聞,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經理,河川達人



羅東林場一角的日式老房子,飄著淡淡的木頭香,它的前身是幼稚園,牆邊還掛著昔日孩童嬉戲的舊照片。老建築留下了原有的舊格局,這裡,現在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協助環境教育課程發展與執行的羅東自然教育中心。教室格局不大,一次只能容納40人,薛博聞講師,在訪談之餘,不忘介紹一旁陳設的「教具」。這裡的教具都是中心夥伴由各處蒐集而來的植物種子、動植物標本以及鳥巢、蟻穴等。

薛博聞講師笑著介紹:「有這些教具輔助,才能抓住學員的目光。」

從工程到環境教育

薛博聞講師大學攻讀水土保持,畢業後先進入一家工程基金會,負責承接政府的公共工程計畫。回想當時的工作,薛博聞認為:「那些計畫確實很重要,有些牽涉國土復育,但往往一完成,因與政局氛圍不同,就被收到某個書櫃或架子上,等到某天災害發生時,才又拿出來看一看。」

反覆進行著規劃設計的工作,讓薛博聞覺得遠離人群又不真實,在母親的鼓勵下,開始尋找新方向。上網搜尋幾間人力銀行,能夠「接觸人群」的工作,不外乎是業務、服務業等。於是,他改成上網搜尋「環境」、「徵才」二個關鍵字,發現了從事環境教育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對薛博聞而言,他是以工程背景進入環境教育,有許多東西需要重新學習與探索。從學習到獨擔一面,至今,手邊協助幾個計畫正在進行,一類為員山生態教育館與貢寮水梯田的保育推動,其二便是羅東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教育。這幾個案子主管機關都是林務局,前者隸屬於保育業務,後者則傾向育樂業務。

或許會好奇,「保育」與「育樂」看起來就像相互對立,雖然是二個案子,但看似目標相互牴觸,該如何同時進行?對此,薛博聞解釋:「林務局下的育樂體系,指的是森林遊樂區,這些森林遊樂區不會有像雲霄飛車那樣的遊樂設施。當林務局在推動環境教育工作時,不管是透過教學工作或是保育工作,都是想達到同樣的目的。環境教育屬於一種分眾教育,意指將學員區分,用他們聽懂的方式去教學;但貢寮的水梯田因為環境限制,不適合大眾觀光,淡水梯田的眾多環境功能仍需要推廣,因此有更多的公眾教育進行,對象包含公部門,希望能有一些政策的改善。雖然做法不一樣,但目的都是希望維持環境。」



種下一顆種子

許多父母輩感嘆現在孩子成長背景與自己的時代差太多,從事環境教育的薛博聞,看到的則是在時代的推移下,孩子接觸社會方式的不同。他舉例說明,若問學生要怎麼愛護環境,會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說得出來要做資源回收、節約用電、少用一次性免洗餐具等,但再看他們行為,真的有落實到生活中嗎?薛博聞點出問題所在:「他們與土地脫節,他們的知識也與行動脫節。」基金會所力行的環境教育,透過創造出與大自然美好的接觸體驗,藉此改變學員的價值觀,讓大家看到更多面相,讓大家自己去決定環境的價值。

薛博聞分享孩子上課的狀況,對很多學員而言,課堂上接觸的事物,都是他們的「第一次」。他帶領著學員慢慢摸索,看孩子們由「害怕」轉變為「不怕」,有些更進一步與父母「分享」,薛博聞看著改變的過程,覺得就像「放一顆種子,讓他們去影響更多人。」

環境教學的過程中,薛博聞曾回想自己的童年,他形容那是「踏著生物屍體往上爬的。」,自己與生物接觸的方式,有時很殘忍,比方說用立可白圈螞蟻,或者在養獨角仙的罐子裡塞滿衛生紙等,當時根本不知道也沒有管道用正確的方式認識與了解生物,但因為有這些「殘酷」的經歷,他更深刻地了解昆蟲及動植物。他曾懷疑,透過教學,直接告訴學員這些知識,是否剝奪了他們探索的機會?現在,薛博聞給自己的回答是:「引導學員用更好的方式,認識大自然,同時減少對生物的傷害。」

人與環境的「公平正義」

談到這次的總統大選,薛博聞坦承自己非常討厭政治,但從事環境教育後,發現許多問題源於政策,不得不面對,關於一些環保議題,政府常是為了順從民意而做,並沒有深入去了解環境保護的真正意涵,往往政黨對立時就半途而廢。更多時候,他們看見的是上層有好的想法,下層卻無心落實,只想敷衍了事。「環境教育法」就是一個例子,依照規定:「機關、公營事業機構、學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財團法人,每年應接受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可經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取得環境教育時數,而至通過環教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場域進行課程是其中一種管道。但有些「需要環境教育時數」人來上課,卻常常只是虛應故事,要求講師減少上課時數、翹課早退都屢見不鮮。一個原本立意良善的法規,就這樣被糟蹋。

薛博聞也提到,政府在擬定大型的政策時,如要評估經濟與環保,環保多半會被犧牲。薛博聞同意經濟的重要性,但:「環境是不可逆的,破壞了就沒有了。」希望政府擬推行一個開發案時,可盤點既有資源,再次思考經濟與環保的優先順序。

討論到地方的政策,如區域環境的開發,卻又見到法規無法彰顯。雖有「環境影響評估法」,但因為環保而考慮停止開發時,就會聽到有人說:「不就是動物嗎?要為了這些動物讓人民沒飯吃嗎?」薛博聞聽到這樣的回應,感嘆地問:「我們追求的『公平正義』,難道不能是人與環境間的『公平正義』嗎?」

環境教育透過潛移默化,讓大眾慢慢認識環境的重要,他們好不容易讓這個環境加了一分,一個開發案的執行,就又扣了一百分。面對大環境所帶來的倦怠與無力感,越來越多的環保人士計畫投身政治。對此,薛博聞想做的,則是創造更多成功的「典範案例」,讓他的經驗與分析,成為政策改善的基石。



訪談撰文:晴天蝸牛志工團【好日。誌】採編小組



真誠過生活,日日是好日




河川達人薛博聞說:「引導學員用更好的方式,認識大自然,同時減少對生物的傷害。」人們應該停下來,重新思考一下人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好日。誌】專訪:薛博聞─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大自然與我們的環境http://gooddaychu.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10.html
Posted by 好日。誌 on 2015年9月20日

0 意見: